易经和道德经谁的智慧高

2024年08月15日 阅读 (47)

东方既白 著

一、两者都面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现实性尴尬处境:

所谓“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易经》乃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老子的《道德经》又被誉为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万经之王”,世人为什么会给予这两部书这么高的评价和肯定呢?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某种关联和联系呢?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可以为我们所用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正是本章我要论述的中心观点,但在详细论述《易经》和《道德经》的这个共同内核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它们共同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窘境,什么问题和窘境呢?就是大家都能看到,又都心知肚明的现象,《易经》和《道德经》都不被广泛认可和普遍接受,甚至是曲解误解的问题。

要说《易经》被人曲解和误解,还有情可原,毕竟《易经》因算卦预测而被普通人所熟知,亦被很多江湖术士用来行招摇撞骗之能事。而《道德经》流传两千五百多年,版本很多种,为《道德经》注解的超过一千种版本。虽注解的版本很多,一般人还是觉得不易读懂、不易理解、不易做到。所以,《道德经》被误解的情况很严重,甚至于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玄学。为什么一般人都觉得《道德经》不易读懂、不易理解、不易做到,甚至于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玄学呢?因为老子一个“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就把芸芸众生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了,以至于多数人肤浅地把“无为”当成了“不为”,进而消极遁世,无所事事。其实这严重误解甚至是曲解了老子《道德经》的本意。

当然老子对其是有清醒认识的,因此才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夫唯道,善贷且成。”什么意思呢?主要告诉大家,“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但还“无知者无畏”,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而“道”,何等尊贵?自然是不怕这些浅见之士,肤浅之人嘲笑的,他们不笑,还不足以为道呢!但其中关于上、中、下的等级划分,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其实这也正是《易经》和《道德经》,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所共同面临的现实性问题,说白了就是不被广大的基层人民接受和推广的问题。老子当初到底根据什么得到了这个结论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当年老子也是看到人们对《易经》这样区别对待才有感而发的吧,谁知道呢!

易经和道德经谁的智慧高(1)

下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但纵观当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芸芸众生,其对《易经》和《道德经》的大致反应和应对方式,整体上,和老子所说的情形是一致的:比如有顶礼膜拜型的精英阶层,他们深刻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和内涵,勤加练习并达到“知行合一”的人。亦有可有可无,时有时无的中产阶层,他们在懵懵懂懂、恍恍惚惚之间觉得有点道理,但事不关己,不能为我所用,取得相应的利益时,就高高挂起,不关我事,爱咋咋地,一旦碰到事情需要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碰碰运气或者说求一个心理安慰。当然,更有一概否定,极力反对的底层阶级,即老子所说的“下士”,这种人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认知判断能力,人云亦云,甚至是有过之而不及。因此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说的就是《易经》和《道德经》共同面临的这个现实问题,而且老子说的这种现象尤以当下而更甚。

二、两者都遵从“辩证唯物”的规律,并以此作为它们最最重要的内核之一:

事实上,《易经》和《道德经》所言都是在叙述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实相,包括一切万有、生命是怎么来的,宇宙的运转法则是什么。《易经》和《道德经》所言,完全合乎科学、心理学,而且又超越科学、心理学。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信仰,也不是仅仅只关注于个人的思想和哲学观,《易经》和《道德经》,都是地球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最高智慧结晶。比如“辩证唯物”就是它们两个之间最最重要的共同内核之一。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陈鼓应先生在《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一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期)中说:“《老子》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有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及独特的人生观,其自然观的形成,可上溯《易经》而下启《易传》,并成为《易传》哲学思想的主要骨干。"又说:"老子哲学与《易传·系辞》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就其哲学内涵来说,是天道观;就其思维方式来说,是辩证法思想。其实在先秦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有两个完整的形态,一个是《老子》,一个是《易传》。这两个哲学思想体系都根据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观点来概括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都把运动变化的原则看作是关于世界的普遍原则,因而辩证法思想也就成为它们的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和《老子》中所揭示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整部《老子》,就其体系来说,完全建立在客观唯物主义(道法自然)的基础上,但在这一体系中,又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纷纭变化的产物。

易经和道德经谁的智慧高(2)

大道至简,亦同源

研究《老子》一书,可以发现大量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矛盾概念,比如自然环境方面的有:有无、阴阳、生死、长短、高下、多少、大小、前后、左右、正反、远近、直曲、轻重、静躁、难易、黑白、雌雄、牝牡、同异、清浊、寒热、刚柔、强弱、损益等。人类事物的矛盾有:真伪、美丑、善恶、正奇、巧拙、亲疏、利害、贵贱、福祸、荣辱、智愚、吉凶、是非、治乱、胜败等。《老子》正是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论述,展现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它的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对矛盾双方相反相成和相互转化的认识中,这是《老子》哲学的合理内核,更是对于中国古代两点论的发展一大贡献。

而《易经》的“易”,本身就是变化的意思,分为简易、不易、变易三个层次,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多次强调我们看到的固定的东西,不变的东西,全是现象,变,才是真相。在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里面时时刻刻都体现了“不变的东西都是暂时的”,所谓的实体,所谓的有,都是暂时的,变才是永恒的,才是世界的真相,一切都在变的宇宙运行法则。儒家也是认同世界的本质是变化的,孔子就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和赫拉克里特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道理殊途同归。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西方人善于拆零,即把事物分成很小的细部,他们十分擅长此技,以至于忘了把它们装起来。”在西方人现在还不会把宇宙和社会装起来的时候,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甚至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把它装起来了。

易经和道德经谁的智慧高(3)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中国人古人是如何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的呢?依靠的是整体性的系统观念,这个所谓的系统观念,就像《易经》一样,首先把事物看作是诸种元素(诸种卦体)按一定结构形态构成的整体,再整体用结构和整体的观点(六十四卦)去把握事物的整体演变过程。综观《易经》全文及其“错综复杂”的卦变原理及推算方式,都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这些基本原理。《易经》用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来把握事物的整体运动规律,这无疑是一种系统观念的整体哲学。《易经》六十四卦,卦卦都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卦体所说明的东西也都是唯物的客观存在,它只是告诉你处在这个位置,你能看到什么现象,用什么方法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按其卦变原理和推算方式有可能产生哪种结果而已。

因此,实事求是的讲,《易经》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易经》总共六十四卦,分上下经卦,《上经》三十卦讲了天地之道的综合辩证的变化规律,在自然观方面,它不仅仅表现在对宇宙的形成过程的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它对宇宙的形成和运转过程中的矛盾运动的深刻理解。易经把宇宙的形成、运转都看成是阴阳二气,即,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成就。《下经》三十四卦讲了人道方面综合辩证的变化规律,比如“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损上益下”,“革故鼎新”等等。

宇宙观方面,老子用“道”这个哲学主体看成是万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终极根据。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既是宇宙论的范畴,又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道”既是世界万物的逻辑起点,又是万物的终极根据。从终极根据的意义上说,“道”便成为本体论范畴。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基质,这就是老子的本体论,即物质本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接触到本体论问题的哲学家,也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从辩证法的角度上看,老子具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在研究辩证法时,从老子的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和思想,并对老子的思想评价甚高,认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经》,“它却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并指明“这书包含有两部分,道经和德经,但通常叫道德经,这就是说,关于理性和道德的书”,既讲到一般哲学理论,又讲到伦理学理论,具有双重理论地位与双重理论意义。

易经和道德经谁的智慧高(4)

大道至简,同宗同源

《易经》的不易,亦是恒常的意思,是规律,是道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不易与道在本质上是一个概念。《易经》早在老子之前就已经在《小蓄》卦中提出了“复自道,何其咎?”的概念,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易经》已经在要求人们按照规律做事,从而趋吉避凶。老子在此基础上将道的含义扩大到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变易是《易经》最根本重要的含义,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永恒的运动,《易经》的六十四卦,只要改变卦中任何一个阴爻或是阳爻,就必定会演变成另一个卦,如错卦即是将一卦的阴阳爻全部互换,综卦则是将六爻倒置,由此产生出了错、综、复、杂的卦象运动模式。以此来象征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转化,阐明了事物联系发展的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文本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道”、“有”、“无”的概念,其本身就已经揭示了对万物本源的思考和认识,在哲学上属于朴素的宇宙观和本体论的范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这几段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老子认为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同时在宇宙生成上经历了“无”和“有”的阶段,这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宇宙生成的“宇宙爆炸学说”有相似的说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无”是天地之始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宇宙观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老子的宇宙观和本体论不是死板的,是和朴素的辩证法合为一体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天地尚不能久”“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从这些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本体论的认识不仅是唯物的还是联系的运动的,从而具有了朴素辩证法的性质。

《大学》第一章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伟人亦在其著名的《矛盾论》中曾告诫我们,看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易经》和《道德经》的辩证认识亦要如此,老子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也许因为本身智力和悟性的局限性,使您暂时处在了“下士”的层次,但你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就极力反对它,甚至是极力贬低它,更不能因为它“大道至简、大道同源”的广泛应用场景,而被坏人用来招摇撞骗,就不假思索、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说它是封建的、迷信的东西,进而因噎废食,白白损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甚至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旷古烁金的巨大智慧宝藏。

未完待续…………

上一章内容链接:以易解老,以老解易其二:《道》是对《易经》的绝对继承和超越,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