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数、理、道。
之所以我会对《易经》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药王”孙思邈的一句话:
“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开年以来,我先后读了张其成先生和曾仕强先生对于《易经》的详细解读。站在两位先生的肩膀之上,我领略到了中华先祖的传统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所采用的卦象,可以说是远古时代低信息量背景下,所建立起来的有关天地万物演化规律的抽象模型。
《易经》成书的年代,颇为古早,而且传承有序。对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道: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就是说,《易经》这本书经历了三个时代的三位圣人。在伏羲氏创立八卦之后,神农氏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而周文王姬昌作《周易》。
现如今,《连山易》与《归藏易》已经失传,唯有《周易》保存下来。
我们今天读到的《周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文,也叫卦爻辞,系姬昌为商纣王囚禁时所作;另一部分是传文,即解释经文的部分,统称《十翼》,也叫《易传》,相传为孔子撰写。
《易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了诸子百家的形成。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经》,韦编三绝。孔子自认五十岁读懂了《易经》,知道了自己的天命,从此再没有大的过错。后世儒家尊《易经》为五经之首,在《四库全书》中《易经》位列经部第一。
同时,《易经》与《道德经》和《南华经》合称道家三玄。当佛法东来之后,借助《易经》第二卦坤卦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佛教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
由此,《易经》成为了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皆为信奉的经典。同样,《易经》中“天人合一”与“阴阳平衡”的核心思想,也成为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这才有了开篇药王孙思邈“医源于《易》”的感慨。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喻成一条河流,《易经》就是这条长河的源头。它似一泓清泉,以奔腾不息的生命力量,融汇百家思想而成就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一画开天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本来浑然一体。
如果我们要给宇宙万物建立一个基础的模型,会从哪里入手?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我们才能理解,在文字尚未创立的上古时代,伏羲氏为何会有如此的选择。
相传,伏羲氏是渭河上游氏族部落的领袖。上古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相当窘迫。于是,伏羲氏经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妙。
观察与思考是怎样进行的呢?在《易传·系辞传下》有着这样的描述: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在这样直观的体悟中,伏羲氏悟到了: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至此,浑然天成的世界万物,开始出现了最初的界限。有了界限,就有了分类,这便是阴与阳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