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艺术创作领域,兴起了超现实主义的热潮,人们迷醉在如梦的想象中,摆脱传统的束缚肆意表达对美的理解。每当我们谈起超现实主义,必然会谈到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诗人和评论家安德烈·布勒东。自由、想象、梦幻引入生活而成为新的现实,是他创作的闪光,这或许与他曾去过真正的战场有关,洗礼般的带给自身一种彻底改变,也驱使自己主动的开始创作,并坚定于其中绝不让步。
这些复杂的派别分类与内容定义是属于理论家的,对于超现实主义这一覆盖欧美更深远影响于拉丁美洲的文学类型,作为读者的我们更适合于在作品中感知,看它如何颠覆十九世纪传统文学观念的创作,布勒东的《娜嘉》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是超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首次出版于1928年,汇聚了布勒东对超现实主义的所有理想,传递出希望与颓废、理性与疯狂、主观与潜意识,在矛盾丛生间寻找平衡并交融。
娜嘉是谁?“她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是游荡的灵魂’。”这一关键人物的塑造反而成了最不清晰的,她的神秘感很强,较以往各类文学作品,这里作者对她的描述似乎故意为之,越是神秘越好,甚至达到了惜字如金的沉默,这反而让我们作为读者有了一种想象的空间,无须作者反复、浓重的去交代她的美,我们自会在字里行间隔着模糊的想象脑补出高挑、美艳、艳若桃李、秀色可餐,这一切都是读者随着故事中“我”的观察,但终是无法完整拼凑。
原来对最想表现的人物到了表达的极致是不去塑造,书中几次对娜嘉的描述似乎存在矛盾,“我”在不断的走向娜嘉,越是接近越是看不清晰,视觉的直接被她的意象代替,美的不真实,真的不具体,随时可以随着作者的创作与某个具体的人物重叠,但又独立于她们,可谓是一千个读者的阅读中会有一千个娜嘉。仔细想想唯独是那眼睛的描述,像是生怕文字不够清晰具体,还加上了照片来呈现,重叠的影像中唯独那双眼在飘渺中具体。
这场对异性接近真实、冲动的叙述,来自于布勒东的真实经历,他在巴黎曾真实的遇见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一段感情发生在他们之间,大概是布勒东一时“恋爱脑”发作,将这现实“超越”,随着隔阂的产生又将二人撕裂,更是成为布勒东的厌恶,这也趋使他在创作上想进行某种弥补,创作出更贴近想象和完美的娜嘉。同时,并没有将她塑造于上层社会,而是置于社会底层,经济窘困,健康堪忧,为她后续走向堕落留下真实感。
娜嘉在俄语中是“希望”一词的词头,作者没有为她设置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而是以第一人称去慢慢向读者讲述,在创作上有了大的跳跃,很像是你与一个酒后的老友,听他诉说对他无比重要的她的故事,有爱慕也有厌恶,有期待也有失望。为此在这部作品中除了超现实的创作,还有这他对自由与爱情的表达,娜嘉的身上有一种灵动,自由的于这世间,看似写娜嘉,实则是布勒东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文学理念。
如果你也想认识娜嘉,中信出版社今年再版的这本《娜嘉》推荐给你,在书的末尾还有陈丹青与伍倩老师关于娜嘉的所感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