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逃过死刑的沈星移回来了,留学日本见识制度与科技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他积极地参与晚清维新变法活动。这场由光绪皇帝竭力地推动的变法改良运动,打从开始就遭遇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扰,洋务派也只是在一傍静静地观看。康梁等人所主张的维新变法是从高层直接推动,一时之间,从朝廷上所颁布的上谕几乎每天都有,变法和改良所涉及的方面实在是太多了。
真正能得到切实执行的却极少,基层的官员无所适从,到最后,干脆是啥也不管。在闹腾了几个月之后,原本是能挽救大清命运的机会,在顽固守旧势力的绞杀之下彻底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有些不切实际。不是变法不好,而是变法的基础条件并不牢靠。
而光绪推行变法时,却着急上火似的,什么事情都想做,而且是立刻、马上就要动手做。光绪对于拯救大清的心情迫切的,否则他也不会如何心急。然而,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治好大清已经沉珂百年的病症,心急是远远不够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皇帝指挥着一班军机处的章京们在大显神通,可实际有所改变的地方还真少。
这一来,光绪就只能是更加上火了。把不作为的官吏再裁撤下去,相当多的都是守旧顽固的势力,自然他们更加反对变法。当这种情绪逐渐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怨气就出来了。那些开始还对变法有所期待,正在观望的人也开始对变法失望了。因为,康梁的变法,触及面太大且太广,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守旧势力的直接利益,最关键的是他们原来所拥有的特权将会因变法而失去。
而守旧势力的总后台就是慈禧,变法的本质就是要将满清皇家的特权被终止时,还能忍下去吗?最后,她决定出手纠正朝廷出现的混乱局面。而结果必然是直接扼杀维新变法,大清在此举之后,基本上已经没救了。维新变法为何会在晚清遭遇失败?根本原因是维新派太过于天真,而且在政治上特别幼稚。他们只想着要去改变,却完全不顾及变革是需要先培植势力的。
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皇帝登高一呼,下了旨意,则一切都会得到改变。可却忽略了,对于一个有着二千年专制体制下的中国,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变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从容易做的下手,逐渐累积共识,在改革中先让一些人得到实惠,并且从中培植起支持变法的骨干力量。而且,要有总体的设计和规划,不能急于求成,只能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只有这样,晚清这场维新变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国家要变法,首先要有人才;其实,要有强力保护变法的军事力量。而这一切,在短时间内这些条件是难以具备的。光绪虽然是皇帝,可真正的实权却几乎都在慈禧的手上。大清的主要大臣和封疆大吏们,有哪个敢不听慈禧命令。
晚清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维新派太过天真,在这场与顽固的守旧势力的对决中,他们的急躁加幼稚最终决定了变法的成败,也促使更多的人明折了一件事情,能改变中国的唯一可能就是革命,而那些期望维持自己小阶层或集团利益的一切顽固守旧势力,也都必将会在革命的洪流中被彻底淘汰。